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?前幾週訓練超有感,肌肉脹、進步快,但突然有天開始覺得力不從心,動作做不動、重量卡關、甚至開始出現小疼痛?別懷疑,你很可能只是少了——調整期。很多人在健身過程中忽略了「週期化訓練」的重要性,結果不是練到倦怠,就是練到受傷。今天這篇電子報,就帶你一次搞懂什麼是「訓練期 vs 調整期」,該怎麼安排、該怎麼做,才能讓你練得久、練得好!
🔍 什麼是週期化訓練?
週期化訓練(Periodization)是指:
將你的訓練分為不同階段(例如:增肌期、力量期、減脂期、恢復期),透過階段性的變化讓身體持續適應、成長,避免停滯或過度訓練。
它就像是給肌肉設計的一個學習計畫,該衝刺的時候衝,該休息的時候緩,不讓進步因為疲勞而卡關。
🔥 訓練期(Training Phase)是什麼?
訓練期是整個週期裡「進攻」的時期,依目標不同可分為:
▪️ 增肌訓練期
目標:提升肌肉量與體積
做法:中高重量( 6 - 12 RM)、中高訓練量、頻率較高(每週訓練 3 - 5 次)
營養建議:高蛋白+微量熱量盈餘
▪️ 力量訓練期
目標:提升神經驅動與最大肌力
做法:高重量低次數( 3 - 5 RM)、足夠休息時間、注重動作控制
營養建議:維持熱量攝取,注重碳水與恢復
▪️ 減脂訓練期
目標:維持肌肉的同時減少體脂
做法:中等重量、高次數訓練、有氧結合、飲食赤字
營養建議:蛋白質維持高攝取+控制碳水脂肪比例
🧘♂️ 調整期(Deload / Recovery Phase)是什麼?
調整期不是完全停止訓練,而是刻意降低刺激,讓身體有機會恢復與適應。
▪️ 目的:
✅ 降低疲勞累積(包含神經、關節、肌肉)
✅ 幫助肌肉修復超補償,為下一波訓練做準備
✅ 預防過度訓練、精神倦怠、訓練效率下降
▪️ 執行方式:
-
減少重量:原本練 80%,調整為 60~70%
-
減少總量:組數減少、訓練時間縮短
-
保持動作,但降低強度(動作熟練度依然保留)
-
增加伸展、泡沫滾筒、主動恢復訓練(像是游泳、快走
📆 怎麼安排你的訓練周期?
這裡提供一個通用型週期表(以增肌為例):
週數
|
訓練階段
|
內容說明
|
Week 1-4
|
訓練期(增肌)
|
中高重量、8 - 12 次 x 3-4 組
,強化肌肉刺激
|
Week 5
|
調整期
|
降低重量與總量,輕鬆維持訓練感覺
|
Week 6-9
|
訓練期(增肌)
|
再次提高強度,挑戰進階訓練量
|
Week 10
|
調整期
|
身心放鬆,適度活動,準備進入下一周期
|
你也可以依據不同目標(減脂/力量/體能)彈性調整每個週期長度與強度。
❗️什麼時候該進入調整期?
以下3種狀況,你可以考慮進入調整週:
-
平台期出現:重量卡關、體態沒變化、訓練沒感覺
-
疲勞堆積明顯:精神低落、睡不好、動作失誤增加
-
心理倦怠:不想訓練、覺得煩躁、開始懷疑自己
⚠️ 訓練不是天天衝刺,而是會呼吸、有節奏的循環。
很多人以為進步=越練越多,越練越累,事實上能夠長期進步的人,都是「懂得何時該退、何時該衝」的高手呢!記得,你是靠恢復變強,而不是靠訓練本身。下一次,你想安排自己的訓練週期時,別忘了把「調整期」寫進行事曆裡唷!